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刚刚您回答了关于木结构的问题,我还想再追问一下。您刚才也说到工程木的材料还是在木头上做文章,从我们国家包括国际上来看,森林也是越来越稀缺了,这样不会有矛盾吗?怎么来平衡保护森林资源和使用材料之间的关系呢?
陈宜明:
发展木结构,有两个前提,一是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再一个是倡导发展木结构。条件适宜,指的是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和应用条件,就是把条件适宜的内容具体化了。为出台这个文件,我们和国家林业局多次协商,我们国家人工林的蓄积量足以支撑我国倡导发展木结构。另外,这几年周边的一些国家也在向我们出口木材,在我们接近边境、进出口岸的地方,木结构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比如说一些国家,人工林的蓄积量达到一定比例了,应该开采了,如果不及时开采,它会倾倒、腐烂,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自燃,实际上人工林就没有发挥其应有效果,所以需要砍伐。像日本出台了一些政策,人工林的蓄积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凡是各级政府建的一些公共场所,比如说幼儿园、图书馆和其他三层以下使用木结构建筑。这既是把它的人工林采伐量和木结构建筑需求量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链,也是改变建筑的不同类型构成的结构比例的重要措施。
对于我们国家发展木结构建筑,除了上述一些考虑以外,还有进一步的考虑,就是作为一个技术储备。如果有一天,在总体或者在局部上,我们国家具备了更进一步发展现代木结构的条件,我们要确保技术储备和国际上发展水平是相当的,那么在那个时候,我们的起点就不会低。谢谢。